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央批准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坚持党校姓‘马’姓‘共’之举。”四川省成都市委党校是全国较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省级城市党校,自建院以来,成都市委党校始终坚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将党校姓“马”姓“共”贯穿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全过程,高起点高标准,积极对标中央党校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研究高地思想阵地”目标,在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断努力向建设党校一流马院的目标奋进。
高起点定位发展目标。以建设党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教研部门,由分管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全方位统筹学院发展有关事项,在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公共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加强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委党校等在蓉高校、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沟通交流,从教学共长、科研共进、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时,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为目标,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学院教学培训质量和理论研究、决策咨询、队伍建设水平。
高标准开设教学课程。以建设党校一流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为目标,大力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质量。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课程为核心,安排部署每名教师三年内力争打造出一堂理论性强、教学方式方法好、易理解吸收运用的经典原著解读课程。丰富和完善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成都实践系列课程、“四史”教育系列课程、党章党规党纪学习专题课程以及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解读课程等。同时,鼓励学院教师广泛开展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教学培训研究,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建立更为严格的课程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有教师自行备课、院内集体备课、专家打磨备课的“三级”备课流程基础上,还新增了选题策划、内部“晒课”、院内互评等环节,形成了全链条式的课程体系。发挥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攻关作用,以项目制研究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并给予专项工作经费,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课程开发提供规范管理和经费保障。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发的新专题课程通过率达100%,多门课程获得四川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和成都市党校系统精品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高质量推进科研工作。以建设党校一流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和思想阵地为目标,切实发挥地方党校理论联系实际优势,持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课题预申报、选题论证、集中辅导、一对一指导、申报书专家论证、形式审查等全流程、闭环式的高级别课题申报论证体系。同时,针对学院青年学者和博士的研究方向,专设校级青年项目、研究基地项目、重点委托项目等,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积极促进科研和决策咨询成果应用转化,设立考核激励专项基金,出台《科研成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工作办法》等制度,将高等级课题、专著、论文、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获奖优秀成果等作为科研绩效考核的重点,加大奖励力度,突出高端化、精品化的高质量成果导向。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学院教研人员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以文赴会参加重要学术研讨活动。经常性举办学术沙龙活动,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特别是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获批率、应用转化率位列全校第一。
高水平培育学院团队。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牵引,加强中青年骨干教研人员引进和培育,尤其是重点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人才,涵养人才发展“蓄水池”。近年来,学院大力引进中央党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博士人才,并从校内调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博士教师,所有教研人员平均年龄低于35岁,初步形成了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的人才队伍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青年骨干教研人员培育,建立青年教研人员同党委和政府部门定点联系制度,推动教研人员深入到实践领域开展1—2年的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宣讲、科研和决策咨询合作等,涵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成都市委党校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孵化”载体作用,安排所有新入职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为期两到三年的集中培养,通过帮带指导、课题攻关、集体研讨等方式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帮助新入职教师找准主攻方向,熟悉了解党校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并着力打好学术基础、推出高质量成果,做到“集中孵化、供给培养、因能定岗”,让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党校教研人才队伍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屠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