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的背景下,历史的回响如何为破解当代困境提供镜鉴?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思政教师结合当下热点以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为试点进行创新教学。2025年4月8日,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李玉铭副教授通过一次长达3小时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寻求答案。
李玉铭老师以“从港口到天际线:海洋贸易与近代上海的崛起”为主题,带领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实践教学。师生通过行走课堂,回溯近代列强以关税控制侵蚀中国主权的屈辱历史,深入剖析殖民经济的本质;同时结合当前全球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主权博弈逻辑,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揭示二者深刻关联。课程以“解码殖民经济与主权博弈的百年脉络”为主线,将外滩的历史地标转化为鲜活教材,从海关主权的丧失与收回切入,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自强的历史逻辑。李玉铭老师强调:“唯有读懂主权争夺的沉痛教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中国坚守发展自主权的必然性——这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清醒答案。”
行走的课堂:外滩历史地标中的沉浸式教学
师生一行沿外滩历史建筑群开展City Walk实践教学,以“城市为教室、历史为教材”,从外滩源(殖民起点)至十六铺码头(贸易终端),形成“权力渗透—经济控制—社会影响—空间转型”的完整叙事链。在外白渡桥,学生触摸上海开埠180年来的历史脉络;在原英国领事馆旧址,李老师剖析《南京条约》与上海开埠的殖民烙印;在汇丰银行与海关大楼旧址,建筑顶部的巨型钟楼与浮雕成为解读列强控制关税、干预主权的鲜活教材。
外白渡桥旁进行授课
外滩源1号——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处授课
历史细节解码:关税主权与民族自强的百年回响
课程聚焦“港口—贸易—城市”三角关系,通过毫米级历史细节串联殖民史与当代城市更新。在海关大楼前,学生记录“关税主权争夺”“赫德与近代海关”等关键词;在十六铺码头旧址,师生联想民族资本与工人运动的沉浮。李老师强调:“外滩的历史不仅是殖民的烙印,更是中国从被动卷入全球化到主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缩影。”课程以沉浸式操作设计,将3小时City Walk转化为一部“可触摸的上海近代史”,推动学生从历史认知到批判思维的学术跃升。
原怡和洋行大楼处进行授课
双线叙事与多维视角:课程设计的创新与深化
本次实践教学以“历史观主线+海洋观辅线”双维叙事为核心,立体透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化崛起路径。后续课程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多元视角对同一历史时期进行多维审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海洋史观的深度契合。课程设计呼应上海“以港兴城”的历史脉络,结合海洋经济与涉农人才培养目标,让思政课成为强农兴农的“思想引擎”,为培育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提供支撑。
原汇丰银行大楼前授课
思想引擎:培养新时代涉农人才的使命担当
这场行走的课堂不仅是一场历史回溯,更是一次信念淬炼。学生在黄浦江畔的涛声中感悟民族屈辱与自强印记,将外滩的砖石铭刻为“知史砺行、强农兴国”的精神坐标。课程通过“历史观+海洋观”的创新融合,引导学生在全球化的复杂变局中坚守涉农事业的初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青年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各门思政课以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为试点进行教学创新,依托学校“海洋+”学科群特色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突破同质化教学困境。服务与支持学校学科发展,将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认知结合起来,实现知信行统一,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