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海海洋大学海剧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稻渔文化”思政大课。课程伊始,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艳红教授通过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时隔9年后再次访问柬埔寨的相关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关于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联合声明》中对“鱼米走廊” 的高度评价,以及上海海洋大学柬埔寨稻渔项目团队在线指导柬埔寨稻虾农户进行无人机投喂罗氏沼虾和苗种培育的“跨国直播”学养虾课程,引出了此次课程的核心主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引领“稻渔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教师李佳薇率先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魅力。她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精神指引作用,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的鲜明品格,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在讲解中,李老师结合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的案例,向同学们阐释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重要性的理解;从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文化之问,引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生成与创新发展的起点;并结合丰富的案例分别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两个结合”、强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并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五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
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吴旭干教授团队成员之一张冬冬老师以“中柬‘鱼米走廊’合作 柬埔寨稻渔种养技术合作及水产养殖减贫”为题,从实践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上海海洋大学科研技术团队借助稻渔智慧助力澜湄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他们在柬埔寨茶胶省推广“水稻-罗氏沼虾共生”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澜湄合作成果,并得到了王毅部长的点赞。他们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数字赋能、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多种举措,不仅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一田双收”,也用行动诠释了“和合共生”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
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宁波馆长则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悠久的稻渔文化。他从稻渔文化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历程、稻渔文化的转化与创新、稻渔文化走出国门等几个方面向同学们进行了具体生动地讲解,让学生深刻领略到稻渔文化传承千年的魅力以及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
最后,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敏娟教授从更高的政治站位,阐述了学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宋书记回顾了在上海海洋大学113 年的深厚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紧扣国家战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朱元鼎、侯朝海等老一辈学者,到如今活跃在科研一线以陈新军、吴旭干教授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一代代海大人传承着大学文化,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提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大学精神,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是新一代海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悉,此次文化“大思政课”采用线上直播和线下课堂同步的方式,17个班级约1600名大学生同上一堂课。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敏娟表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将通过国内外稻渔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海大力量。
此次稻渔文化思政大课,不仅让学生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深刻认识到稻渔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及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