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城乡中国研究的深度融合,搭建经典著作研读与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11月11日下午,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5级研究生在苏友楼108报告厅举行“马克思主义与城乡中国研究”主题经典众议厅活动。
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秘书李佳薇老师主持,25级马院全体研究生参加,特邀与谈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晨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强老师。

活动核心环节为三组参与者的经典著作分享。第一组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研读范本,全面梳理了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深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与社会结构,探讨了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为理解当代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根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

第二组聚焦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围绕著作中“共同体”与“社会”两大核心范畴的内涵界定、特征差异及演变逻辑展开深度解读。成员们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重点分析了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集体意识、情感联结与互助精神,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城乡协同发展的现实启示,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第三组以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为研究核心,精准提炼了著作中关于国家起源、本质职能、社会变革等关键理论观点,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精髓要义,立足当代中国城乡治理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分析了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构建科学高效的城乡治理体系,推动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与实践路径。

各组分享结束后,孔晨旭教授对三组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各小组的分享视角独特、分析深入,既展现了对经典著作的深刻理解,又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典研读的指导作用,实现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深度契合;二是要拓展研究视野,注重前沿性结合,增强理论阐释的说服力与实践指导性;三是要注重学术交流的持续性,搭建长效沟通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深化。
活动最后,李志强副书记及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着重强调了经典著作研读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全体参与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城乡中国研究的现实需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力量。
撰稿人:晋蓉蓉
